近日,美元走弱并跌破90大关,为大宗商品市场铺上一层牛市底色,原油、金银、中色金属纷纷走强,这又为周期股写下强势注脚。昨日,A股资金主力净流入行业板块前五中,钢铁、煤炭、中色据其三。综合近期表现来看,中色股票、期货联动尤为明显,中色“两栖人”悄然出动,板块投资路在何方?
中色“两栖人”出动
“中色金属期货锌、镍、锡等近期不断上涨,锡业股份创阶段性新高了!”昨日,投资者汪先生在其微博上写道。
汪先生近期持续看好中色金属期货及股票表现,如他在上周的交易日志中所判断,“美元抵抗了几天又跌破了90,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继续下跌并非不可能。今后三年要买金银、铜、镍、锌、钨、锂这些前景好的金属,买有前景公司的股票。”
据其介绍,最近的一次股票、期货配合操作让他收获颇丰。2017年12月初,在沪铜期货上看到上涨“苗头”的汪先生,果断重仓入手江西铜业,连续两周余的持仓后“落袋”,利润不菲。
近日,美元大跌,给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期货带来了福音。在美元下跌期间,中色金属股票、期货联动趋势再度凸显。昨日,商品期货市场中色金属板块延续强势,板块领涨品种沪锌收报27055元/吨,较前一日收盘价大涨3.32%,升至十年最高水平;沪锡涨幅超2%,创下阶段新高;沪铅、沪镍上涨超1%。当日,商品期货市场资金流入共18.65亿元,其中,中色板块资金流入较多,沪锌流入5.14亿元、沪铜流入3.37亿元(连续七个交易日累积流入20.32亿元)。
外盘方面,期铜、期镍交投于两年半高位,期铅、期锌也攀升至多年高位。
与此同时,1月18日以来,中色金属板块就开始持续走高。昨日,A股中色金属板块表现抢眼,锡业股份涨5.71%,锌业股份、罗平锌电、紫金矿业等股涨幅超3%,中金岭南、盛达矿业等股跟风上涨。中色板块更是进入昨日股市资金主力净流入行业板块前五之列。
中色金属板块的暖风来自哪里?还能持续多久?
东北证券研究指出,依旧看好铜锌板块配置机会。铜方面,供给来看,全球主要矿山资本支出在2012年达到巅峰,目前没有大型铜矿投产项目,叠加矿山罢工事件频发,扰动产量。需求方面,目前各国经济持续复苏,下游需求普遍好于预期。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预计2017年全球精炼铜消费增长1%,2018年增长2.3%,预计2018年铜价表现将比2017年更为抢眼。锌方面,整体基本面较好,由于环保督查导致国内锌精矿产量不及预期,未来锌价有望持续维持在高位,矿端资源丰富的公司将最先受益。
“美元指数持续走弱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正面预期这两点因素,推动了近期中色金属板块表现强势,但其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东证期货中色金属高级分析师曹洋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品种表现分化背后
近期中色金属并非整体强势上行,而是出现了分化,其中铜、铝表现偏弱,处于窄幅震荡状态,而锌、镍表现偏强,均创出多年新高。
长江期货中色金属分析师吴灏德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环境来讲,一是2017年12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向好,特别是四季度GDP增速超预期,对整个商品市场构成利好;二是美元已连续下跌近三个月,又逢达沃斯论坛上“弱势美元”的发言,为基本金属价格在高位坚挺构成支撑;三是国内近三周的低温雨雪天气,对铝、锌等品种的成品运输造成阻碍,从而导致表观库存下降和现货市场偏紧局面。
“细分到品种上,个别品种的大涨对整个中色也起到带动作用。比如,锌的原料仍然紧张,锌精矿TC已到降无可降的地步,LME锌库存仍处于缓速去化状态,国内现货贸易商挺价意愿极强,再加上钢厂3月复产预期,反映到盘面上就是近月锌价长期在万六上方震荡。”吴灏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期市沪铜资金不断流入的情况下,上周CFTC1号铜净多头持仓减3616张至57550张,连续三周减少。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铜价新年以来表现整体承压,伴随着投机净多持仓减少,显示多头逢高积极获利了结,短期铜价回调压力犹存。从国内来看,吴灏德指出,目前资金对2018年铜价仍持乐观态度,国内大型用铜企业买保意愿提升。
板块投资路在何方
展望后市,中色市场未来行情将如何演变?有何投资机会?
曹洋分析,资金大量涌入中色板块,但宏观面与基本面的背离却在发生,库存累积压力相对较小的品种具备阶段性做多机会。此外,受环保、限电等影响更大的锡、铅、锌等,阶段性做多机会相对更多。但在二季度,投资者一定要警惕宏观预期的转向,如果宏观预期转向叠加基本面继续转弱,基本金属价格恐迎来较大下修压力。策略上,铜短期建议战术性做多,全年来看,仍推荐逢高战略性沽空。
吴灏德认为,从未来供需格局来看,较为看好2018年铜价和镍价表现。由于铝仍处供大于求格局,且环保限产执行力度差,预计中期内仍偏弱运行。而锌价的走高主要依赖的逻辑是原料端短缺引发的成品端产量收缩,2018年及以后有较多新矿山可能复产及投产,故锌价面临较大回调风险。套利方面,铜锌主力合约比价已跌破2,建议投资者可尝试多铜空锌套利策略,目标比价为2.1至2.15。
短期来看,分析人士提醒,临近中国春节,下游开工率持续下滑,出口回暖但对需求的刺激只能起到微弱的边际改善,春节后的复工或许才会成为供需阶段性改善的真正起点。此外,也需警惕短期美元指数是否有低位企稳反弹的可能。
本文来源:南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