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初步短兵相接后,未来两个月将是决定贸易战走向的关键时期。从短期安抚美国人情绪出发,中国将扩大从美国进口;中国机构改革、去产能等工作则将被作为重要筹码提上桌面,国企混改也将加快。
主要观点:
中国宣布对美国相关产品征税是双方短兵相接的开始,但目前双方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
在美国宣布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之后,未来两个月将是决定贸易战走向的关键时期;
从美方的诉求来看,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有企业改革、去产能、扩大开放领域、推动贸易平衡以及减少农业补贴等方面的要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并不违背;
美方此时发难与中国产业发展对其构成的威胁直接相关,充分体现了美方“依结果行事”、不连贯的政策风格;
中国不太可能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信息安全等方面让步,但可能会通过扩大进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做出积极回应。
此次贸易战只是开始,类似的桥段还会频繁上演。
正文:
4月2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并于当日起实施。从财政部的网站可知,相关产品涉及7类128项。其中对相关水果及制品120项进口商品加征15%的关税,对猪肉及其制品加征25%的关税。同时,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根据官方说法,这是对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所做出的对等反应,平衡美方相关措施对中国造成的损失。
从第一轮的较量来看,双方均保持了较大的克制。从中国来看,钢铁和铝并非输美主要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金额不到1%。从美国来看,美国出口至中国的猪肉及制品,仅占美国猪肉及制品出口总额的9%;出口至中国的水果,仅占其水果出口总额的6%;出口至中国的坚果,仅占其坚果出口总额的3%。可以说,第一轮只是双方一个试探性的交锋。
而在美国宣布对钢铁和铝征收关税之后不久,特朗普总统宣布对总值达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大规模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但一周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宣布,延长被加征关税中国商品清单的公示期至5月底,意味着6月以前,美国不会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相较于过去签署备忘录之后半个月之内开始采取行动,此次实际上将公示期延长了差不多两个月,这为双方展开谈判和讨价还价提供了一个缓冲。可以说,在双方进行了初步的短兵相接之后,未来两个月将是决定此次中美贸易战走向的关键时期。
目前双方的剑拔弩张,围绕着贸易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但是通过我们之前的报告《中美贸易战,美方诉求为何?》可知,贸易只是美方目前可以找到的对中国进行攻击的最直接的武器,就是以国家安全为名,对相关产品进行征税。双方如果进行有诚意的谈判,那么加多少关税就可能不是双方在谈判桌上所讨论的,除了加多少关税以外,中美双方还将围绕政府补贴、市场开放等问题展开交锋。
通过研读美国代表贸易办公室发布中国履行入世情况的评估报告可知,尽管其中充满了对中国的不实指责,但一些诉求实际上与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目标并行不悖。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进一步扩大开放方面,都能找到一些契合点。从这个角度看,外部的压力对我们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据不完全分析:
一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并作为新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门。而在美方的评估报告中,随处可以见到关于政府对微观经济行为干预过度的指责。减少对微观企业运行的干预,确实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从这一点看,美方的诉求与我们改革开放的方向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自从1990年代开始,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就是美方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议题。当然,存在这一些无理的歪曲和不实指责,例如有意识地窃取美国商业机密等等。但是从大方向上来看,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确实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创新大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
三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美方对中国不满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所谓的不公平竞争地位。让有所市场主体在公平、透明的市场中进行平等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十九大报告除了强调要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对国有企业改革也有了新的提法,从过去的强调国有企业转变为强调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这说明未来政府有可能减少对单个国有企业具体经营的干预,逐步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是继续推动去产能。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继续推动去产能。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煤炭和钢铁去产能的具体目标。尽管美方对过剩产能的产生方面的分析有失偏颇,但是在结果上,中国推动去产能确实有利于减少美方所谓中国向全球输出过剩产能的无端指责。
五是进一步扩大行业开放,推动贸易平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行业准入方面,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服务业尤其是美方所期待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都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开放门槛。同时,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强调要推动实现贸易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工作既是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动中国打破美方指责的重要方式。
六是适度减少农业补贴。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保护粮食安全还是维护本国农民的利益角度看,对本国农业进行必要的保护必不可少。而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藏粮于地,也就是说不盲目追求扩大粮食产量,实行必要的休耕轮耕。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过去对农业的过度补贴有可能进行调整。
七是积极推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推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的。预计未来有可能加快进度。
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评估报告中,喋喋不休的纠缠于2015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并对其中所提到的十大主要产业进行了点名,并且强调中国扶持这些产业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违背。在此,是否违背WTO原则是一件各持其词的事,如果纠缠于这个问题,很难短时间内得到确切的结论。
需要强调两点的是:一是美方对《中国制造2025》的评论中,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一点,该规划强调的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更多的是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经验,过去美方对此并无太多的异议。例如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中国制造2025》,该决定的政府导向性更强,但是在共同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目标下,美方并无太多的异议。此次对《中国制造2025》的攻击,更多的原因在于中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对美国在此领域带来了威胁和挑战。这里也明显地体现出美国“以结果行事”的政策导向。
在双方短兵相接之后,无论是美国贸易莱特希泽还是白宫的贸易顾问纳瓦罗,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进行谈判的意愿,尤其是对华鹰派人物纳瓦罗在接受CNBC采访时就表示,美国需要平等竞争但也不期望争端升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是双方进入讨价还价的阶段。初步判断,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如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禁止洋垃圾的进口等方面,中国是不会有太大的让步空间。但是在一些方面中国还是会做出积极反应。
一是从短期安抚美国人的情绪出发,中国将扩大从美国的进口。在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仍然受到控制的情况下,中国扩大进口的商品主要还是以大豆和飞机为主,同时增加一些能源产品。
二是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各项开放措施将得到严格的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目前存在的各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将被严厉打击,版权保护将进一步加强。对外资的开放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负面清单将很快出台,相关服务业准入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此外,各种明里暗里要求的技术转让要求会被严格禁止。
三是中国的机构改革、去产能等工作也将被作为重要筹码提上桌面。法律法规政出多门、部门相互之间扯皮也是美国对中国抱怨比较多的方面,而此次机构调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权力的集中和整合,防止出现推诿现象,这也将是中国对美谈判的重要筹码。同时中国也有可能承诺继续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四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会加快进程。美国所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理由,除了高技术领域受到中国挑战以外,中国国有企业在一些领域的快速扩张也使得美国受到了莫大的威胁。根据改革确定的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会进一步提速,推动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使得中美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不可避免。与1980年代美日贸易冲突相比,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别;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冲突相比,目前的中美之间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得双方不太可能采取当时那种直接的军事对抗。过去的经验在解决中美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方面并不适用。但我们相信,民族主义口号下的群情激昂并不有利问题的解决,两败俱伤式的冲突除了短暂的宣泄以外,可能对双方利益带来长久的损害。理性将会代替激情,鉴于美方的部分诉求也是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方向,我们坚信,中美的此轮的冲突将会在双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但是,目前的贸易冲突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对抗和摩擦还将持续不断地上演。在这个过程中,类似的桥段还会不断上演。这可能是考验两国领导人政治智慧的开始。
本文来源:首创证券分析师张一,原文标题《中美贸易战,是否会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